2010年4月15日星期四

《僕人式的領導》(Servant Leadership)  伍權彬

  “領導”一詞甚為抽象,誠如西方領導學大師華倫‧班尼斯 (Warren Bennis) 所言:“領導有如美麗:確難給以下定義,但卻見者皆知。”[1] 縱然如此,領導學的學者們仍按其研究,各展所長,為“領袖”(leader)及“領導”(leadership) 之詞設訂了不同的定義。綜括言之,各家的定義大多直接或簡接表明 “影響力”(influence) 乃“領導”的必要元素。怪不得基督教的教牧學學者中也有直截了當的說:“領導就是影響力。”[2] 按此而論,基督教群體與其他群體對“領導”的看法有否顯著的分別,本文就此題問以有限的篇幅,按耶穌的教導作一概略的短論。

  當耶穌在地上事奉時,有一位母親曾經求衪看重和提拔她的兩個兒子,其他門徒聞之不滿。其後,耶穌就這情況,即時召集十二門徒說了以下的一番話:“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20:25~28;另參可10:42~45)
  我們可以把耶穌這番話,分為三部分看“僕人式領導”這課題。

一、一般人對領導的概念
  約在八十年以前,也即領導學未有具體地作科學性的研究以先,一般人對領袖的概念是一位有權位和有能力去指揮別人達成其個人或群體的共同理想的人。從上述耶穌的話中,也是反映著當日社會文化的領袖觀。
  在“領袖”方面言,當日一般人看領袖的形象是以“君王” 和“大臣”為焦點。“君王”(oi archontes) 這詞的原意為“管治者”。[3] 在馬可福音則用“尊為君王”(oi dokountes archein) 作記述,這短語按原文字面上的意思是指那些意圖 (dokeō) 作管治的人。[4] 《和合本》則從被動的角度來譯作“尊為君王”,意即帶有被視作或受尊重作管治者的意思。但亦有語義學的學者指出,當“意圖”(dokeō) 這動詞用作帶冠詞的分詞時,其義乃指那些有名譽、有影響力的顯達人士。[5]
  其實使徒保羅也曾經以這詞的同樣用法來稱呼那些在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為“有名望之人”(加 2:2)。另一個領袖的用詞是“大臣”(oi megaloi) ,這詞的原本意思是“大”,此處是把形容詞實體化作名詞用;按其語義而言,複數是指那些重要人物或在高位的人士,[6] 亦即指那些有權有位的人。
  在“領導”方面而言,馬可和馬太皆用“為主治理”(katakurieuō)和“操權管束”(katexousiazō) 兩個動詞來表達當日領袖的領導方式。“為主治理”(katakurieuō) 之詞意,即如和合本的譯法,表示領導者是以自己為“主”(kurios) 的身分作管治,也意味著受治理的人乃屬為奴為僕之輩,是一種由上壓下的指令模式。另一個領導模式的描繪用詞是“操權管束”(katexousiazō) ,和合本的翻譯把“權柄”(exousia) 運用的心態和手法的含義表明,這詞確實是帶著弄權行暴的意思。以上二動詞皆有介詞 kata 作前綴 (prefix) ,而這前綴明顯帶有消極的力量,意謂行使管治權的人是充滿著利己的私心。[7]

二、僕人式領導的觀念
  耶穌接著所說:“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這話表明了耶穌的領導觀與當時一般人的領袖和領導的概念有顯著的分別。按耶穌的闡述,在跟隨耶穌的群體中,為“大者”(megas) 就要在那群體中作“用人”(diakonos),為“首的”(protos) 就要在那群體中作“僕人”(doulos)。
  就“領袖”而言,描繪作領袖的第一個詞,即“大者”(megas),與上述之“大臣”(oi megaloi) 其實是原同一詞,故在此不作重覆注釋。另一領袖的用詞是“首的”(protos);在此處,按馬太和馬可的記載,二者皆從前句帶有統治意味的用語:“君王”(oi archontes),轉為用了“首的”(protos)一詞。“首的”這詞除了有次序上排列第一及在前的涵義以外,也用作處高位、或指在同一群同儕中為優秀的意義。[8] 按此,“首的”(protos)這詞的涵義與近代的“僕人式領導運動”倡導者格陵理夫 (Robert K. Greenleaf, 1904~1990) 所言之“群英之冠”(first among equals)[9] 的觀念有共鳴之處。
  就“領導”的模式而言,馬太和馬可皆以“用人”(diakonos) 和“僕人”(doulos) 二詞作為相對以上的“為主治理”(katakurieuō) 和“操權管束”(katexousiazō) ,這對比亦表明了耶穌之領導模式觀念與當日一般人的看法有所區別。“用人”(diakonos) 基本意思是一個服務者,甚至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幫助者。[10] 另一詞“僕人”(doulos) 按當代的背景基本是指奴隸。這與“為主治理”和“操權管束”更顯出主耶穌說“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的區別。為奴隸者,根本沒有“主”的身分凌駕在別人之上,更沒有“權”去支配別人可言。新約聖經常以doulos用作事奉神的人之身分,當然這身分是指其個人與耶穌的關係,而非指事奉神的人就是眾人的奴僕。然而在這處經文的記述是“必作你們的用人”和“必作你們的僕人”(馬可則用“眾人的僕人”[panton doulos]);故此,耶穌這裏所指的“用人”和“僕人”,不是指身分上的關係,而是指凡以耶穌門徒的身分在群體中作領導的,必須具有幫助人的心態以及服務眾人的實際表現。

三、僕人式領導的典範
  耶穌在當日把一個嶄新的領導觀念帶出,將“領袖”與“僕人”這二者有著上、下殊異的身分象徵融合於一身,更把操權轄制他人的領導心態除掉;反之以服務和幫助人的心態和行動,列作身為領袖必須具的特點。這可謂“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 的例子,也叫當日聽者即時摸不頭腦。耶穌亦隨即以其降世的使命為教案,故說:“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這事以後,耶穌在逾越節晚餐時更以“主人”和“差遣者”為門徒洗腳作為“服侍”的行動教材(約13:1~17)。在最後的晚餐完結時,門徒竟然為他們中間誰為大的事再作爭論,耶穌以同上的領導觀教導門徒,運用修辭的設問法說:“是誰為大?是坐席的呢?是服侍人的呢?”接著,耶穌再用修辭的反詰法把一般人的看法道出:“不是坐席的大嗎?”但耶穌隨即以己身為喻例,說:“然而,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侍的人”(路22:24~27)。這番話再度表明了耶穌的領導觀。從模式的觀念而言,耶穌的領導觀是僕人式的領導;從實務方面而言,祂帶領門徒的方式是以服侍人的心態和行動,把僕人式的領導觀透過其生命及行事表彰出來。耶穌的言教和身教,成為了僕人式的領導最佳典範。

  反顧本文在引言中提及班尼斯把領導譬喻作“美”(beauty),為之作出定義雖難,但見者皆知。設若我們要為教會、基督教機構、或其中部門的領導人作出定義,也許亦是不大容易;但願凡與其交往者,不是因為知道其職稱名銜而視其為領袖,乃是從其服侍的心態和行動而知之。僕人式的領導,就是跟隨主作領導事奉者的標記。

【腳注】
[1] 原文為:“To an extent, leadership is like beauty: it’s hard to define, but you know it when you see it.” Warren Bennis, On Becoming A Leader (New York: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1.
[2] “Leadership is influence.” Lloyd Perry, Getting the Church on Target (Chicago: Moody Press, 1977), 75; Hans Finzel, Top Ten Mistakes Leaders Make (Wheaton: Victor, 1994), 16.
[3] 《和合本》把 oi archontes 譯作“君王”,這可能是按路加福音22:25之“君王”(basileus) 為依據。
[4] Fritz Rienecker, Linguistic Key to the New Testament, 118 ,及 Max Zerwick and Mary Grosvenor, A Grammatical Analysis of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142-43 ,二者皆按字面之意作解釋。
[5] Louw and Nid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Based on Semantic Domains, Bible Companion Electronic Edition 1.0 (Loizeaux Brothers, Inc., 1997), #5788.
[6] Louw and Nida, #5786.
[7] H. Bietenhard, “Lord,”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vol. 2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79), 519.
[8] Louw and Nida, #5791 and #4813.
[9] Robert K. Greenleaf, Servant Leadership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77), 61.
[10] Louw and Nida, #3439.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